在冬天,北方有暖气,男方也有空调以及很多御寒的措施,但是在古代,这些东西都还没发明出来了,这也让人好奇,古代冬天怎么取暖?
火炕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特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十分普遍。火炕是北方居民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 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 从屋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亦可过冬。”(间宫林藏《东鞑纪行》)这种火炕随着满人的入关而传入皇宫。
火墙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
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
温调房
据说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就已出现,时称“温调房”。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
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类似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
紫禁城内的宫殿多设有火坑和火道,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其结构与火炕也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
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汤婆子
一些随身的取暖小物件,放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同样是创意无穷。比如汉朝时的“被中香炉”,就可以在秋状小铜炉里点燃熏香,且独特的镂空支架结构,可以确保不管香炉怎样转动,炉口都会一定朝上,避免使用者烫伤。
如此工艺,从汉代至清代也是一直精进。比如各类宫廷剧里,皇后贵妃娘娘在风雪中出场时,都常手捧一个类似的精美手炉。
尤其清代手炉,不但做工讲究,形体更袖珍到能藏进袖子,是长期受贵族圈欢迎的“暖手宝”。不过,比起这种贵族专享来,一个民间常用的暖脚神器,却至今拥有着极高人气:汤婆子。
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是一种睡眠时专用暖脚的圆形铜壶,有时也有锡制。这种诞生于宋朝的“古代暖水袋”,通常都做成南瓜形状,且有极好的保温功能。
浇进热水后放入被窝,可以保证严寒天气里,一整天被褥都是暖洋洋。良好的冬天助睡眠效果,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咏叹: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就是这么物有所值。
如此好效果,也叫这款神器,从此在民间深受欢迎。一直到近代时,做工精美的“汤婆子”,还在中国南方农村广为流传,甚至还是好些家庭嫁女时的必备陪嫁。
有时一件传家数代的“汤婆子”,不止意味着冬夜里的甜美好梦,更是多少老夫老妻,执子之手的感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文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文影响到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telnote@163.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