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非常难熬的一个季节,如今的我们只要躲在空调房里就可以轻松度过一整个夏季,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他们的夏天是怎么过的呢?
在公元前,皇家贵族用的是天然的制冷“神器”冰块。冰块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春秋时期就有了凿冰纳凉的避暑方法。趁着冬天河道、湖泊结冰之时,凿一些冰块储存在冰窖里,供来年夏天使用。
先秦时期,贵族夏天的娱乐空间-窟室,算是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空调房”,实际就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
汉代时期,在皇宫就有专门的避暑纳凉宫殿-清凉殿,制冷效果很好“中夏含霜”。是汉代皇家最高级的避暑宫殿,冬夏两用的“空调房”,石质的高级床具、冰块,还有侍者在边上扇扇子。多重降温,凉爽舒适。
在唐代,皇宫中有“水激扇车”的含凉殿,算是最早的“空调”了。含凉殿是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宫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
凉水在屋上循环,蒸发吸热,到达降温效果。据说这个“空调房”是唐朝一个爱搞事情的御史大夫发明的。
在清代,就有了专门的避暑山庄,是皇家避暑的标配。清代从康熙开始,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是帝王的必去之地。
而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用的是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酸梅汤是人类历史上十分悠久的一种饮料,在初唐医典《千金翼方》里就记载了其做法和功效。
后来,以乌梅汤为主料制作的解暑冷饮,不仅加入了中药增加保健功能,还逐渐研发出了浓缩膏浆与散粉两种形式,形成即冲即饮的速溶型祛暑饮料。
宋代主打刨冰,常会把红豆、水果等食物和冰雪融合在一起。到了元朝,还出现了以乳酪为主的冰淇淋。
和现在一样,那时候的人们也吃西瓜解暑,不过西瓜传入中国也是五代时期的事情了。从古至今,避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古人才会说“心静自然凉”。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
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文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文影响到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telnote@163.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