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滴滴可谓是“人人喊打”,各种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更有网友控诉滴滴强制向用户调取通讯录等诸多隐私权限。
新华社资料图
8月27日,微信自媒体在公众号上发布《滴滴出行,请开发票给我》一文,在原本因顺风车事件处于风口浪尖的滴滴身上又“插上一刀”,文章迅速流传开来,在多个社交媒体上都有不少网友在讨论滴滴不能开票。
据文章描述,作者曾于8月25日17:51分拨打滴滴出行的400客服电话,要求开具2018年7月10日之前的发票。客服人员表示,开具发票只能通过app页面的自助开票栏进行操作,后台并不能为用户开具发票。
但由于不同意滴滴公司提出的“隐私条款”而无法进入app,客服表示,必需点选“同意”进入app后,方可开具发票。该作者在文末指出,滴滴在过去六年都未曾提出调取通讯录的条款,却在更新版本中添加了此项。
据悉,其中的用户隐私主要内容包括手机号、姓名、身份证明、面部识别特征等个人信息,以及手机通讯录、麦克风、相机等设备的调用权限。
滴滴在回复中称,调取手机通讯录权限并非更新版APP新增的内容,主要用于“代叫车时填入被代叫车人联系方式和“填入紧急联系人联系方式”。
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用户设置此项时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选择匹配通讯录进行点选。他强调,在设置紧急联系人时,界面会出现二次弹窗提醒,征询用户意见是否同意调取通讯录。
【延伸阅读】滴滴顺风车存大量暗示诱导,社交功能应有伦理边界
温州乐清女孩乘顺风车遇害再度将滴滴推上风口浪尖,有关滴滴产品涉嫌暧昧社交“原罪”的质疑也纷至沓来。
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从宣传海报,到乘客标签,再到各种滴滴官方群,滴滴顺风车过往确实存在大量暗示性暧昧社交。但更为严重的,是滴滴社交场景背后所构建的“信息隔离机制”。这一产品经理无意而为或故意设计的机制,为滴滴顺风车运营埋下的隐患远超以“社交”为入口寻求商业变现。遗憾的是,截至昨日晚间程维、柳青发出联名道歉信,滴滴依旧未对引发诸多问题的社交功能有明确的反思或表态。
顺风车存大量暗示诱导
“10分钟换一辈子,突然觉得一直单身都是在等你”、“不仅是顺风,而且还顺眼”、“春风十里,不如睡,你”……日前滴滴几十张曾用作宣传的海报引起轩然大波,这些海报在内容上公然将“试衣间、酒店、电影院”与“滴滴顺风车”并列,并在文案措辞上充满大量性暗示。事实上,早在2015年,前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就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滴滴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滴滴顺风车的这种方向,在其用户和司机互评系统上也有明晰表现。此前一张网传的滴滴顺风车司机端页面内,不但清楚显示着乘客的年龄、身份、衣着打扮,仅在滴滴默认可供选择的评价语中,就有“颜值爆表”、“声音甜美”、“气质优雅”、“知性美女”等对女乘客外貌评头品足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顺风车曾在5月16日公布了阶段整改措施,称下线所有的标签和评论功能。但记者发现,不足一月,滴滴顺风车微信公众号便在6月7日重新上线出行相关标签功能。在温州女孩遇害之前,滴滴原本关闭的上传头像功能也被重新开放。滴滴的整改力度与决心,值得怀疑。滴滴始终不愿剥离其产品社交功能的意愿,也清晰可见。
8月27日晚间,武汉蔡甸警方通报称,在所谓“武汉滴滴官方群”对乐清遇害女孩发表不堪言论的男子之一沈某已被行政拘留。在这些以“武汉滴滴官方群”、“深圳滴滴交流群”、“成都滴滴”、“东莞滴滴群”等命名的各微信群、QQ群中,司机们的聊天记录内容不堪入目,对遇害女孩进行无底线低俗调侃,也折射出滴滴顺风车自2015年6月1日上线以来,力推“sexy场景”种下的恶果。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顺风车官方一直对自己带有强烈性暗示的暧昧社交颇为自得,尽管这显然已偏离滴滴顺风车的主营业务。记者昨日晚间查阅滴滴顺风车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标题,诸如《因为我的男士香水味,他要给我免单》、《顺风车上,遇见大男人的小确幸》、《万圣节搭顺风车,一起变身一起趴体》,此外有大量标题更露骨的推文已被后台删除。
用户司机评价内容互不可见
比起表层可见的暧昧社交场景,滴滴产品设计之恶,开元棋牌 在于其用户、司机互评系统中存在的“信息隔离机制”,即滴滴乘客对滴滴司机的评价,乘客可以看到,滴滴司机看不到;反过来,滴滴司机对乘客的评价,司机群体可以看到,但乘客自己却是看不到的。
这项产品设计使得滴滴APP与有着社交功能的普通软件存在根本的区别:这项社交功能并非用户、司机基于私密性的互相评价,而成了各自为营的两个社交圈。即便车主和乘客双方能获取勉强算作对等的信息,但由于车主手中拥有主动选择权,双方权利依旧完全不对等。这项产品设计对于乘客,尤其是女性乘客来说,陡增了许多风险。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以为是在照镜子,但实际上却站在一个透明橱窗内,外面的人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对你评头论足,甚至进行语言猥亵、偷拍照片,密谋侵害。最可怕的是,对此你毫无感知,你是透明的,而你却以为平台是保护你的。”一位女性乘客看到滴滴司机群中流出的乘客照片,司机端截图出的带有强烈性意味的标签,深感毛骨悚然。
我国在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对“合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有着明确规定,即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那么,滴滴顺风车真的需要显示“男神”、“女神”这样的信息吗?司机真的需要知道自己拉的乘客是个肤白貌美的小姑娘?遗憾地是,在程维、柳青昨日晚间发布的联名道歉信中,并没有对其产品的社交机制设计有所反思或表态。
社交功能应有伦理边界
APP都有开发“社交”的冲动:社交能留住“用完即走”的用户,占据开元棋牌 的用户时间、通过用户忠诚度实现开元棋牌 商业变现机会。但值得反思的是:互联网社交功能的开发,伦理边界该在哪里?
今年6月,值机订座APP航旅纵横就曾因玩社交泄露用户隐私引发众怒而紧急道歉。据了解,在该APP更新后的一个版本中加入了社交功能。用户只需点击查看自己航班座位号入口,即可了解到同航班旅客的信息,还可以点击单独座位与乘客私聊,为其添加个性化标签。这与滴滴顺风车的“标签功能”相当类似。有评论称,航旅纵横构成个人隐私泄漏的关键在于个人属性标签等开启权限并不在用户自己手中。
拥有数亿量级的支付宝在涉足社交功能上有着惨重的教训。2016年11月,支付宝开放了“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等生活圈子,规定只有女性用户以及芝麻信用分在750以上的才可发照,一时间,许多女性用户上传大尺度不雅照求打赏。支付宝也因被网友调侃成为“支付鸨”。该圈子开通不足一周,支付宝便紧急下线。一位互联网产品开发人士表示,“平台应尽一切可能努力杜绝被用来做恶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与价值观。”
来源:中华网 北京晚报
编辑:tf01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文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文影响到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telnote@163.com)进行删除。